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韶关古村】重阳镇侯屋村

韶关史志
2024-10-10


侯屋村落

(刘枫 摄)


侯屋村位于重阳镇西南部,属万侯行政村,距离重阳镇中心约7.5公里,相邻村有中方村、徐屋村。侯屋古村处于山间丘陵之地,南侧是重阳河,四周有宝岭、水枧冲、公鸡山环绕,最高海拔约400米。现因优美的林木环境及深厚的红色文化,被评为“绿美古树村”、韶关“市级红色村”、国家级“乡村治理示范村”。


侯屋村历史悠久。始建于清朝后期,相传该村侯氏是南北朝时陈朝开国大将军侯安都的后裔。


侯屋村在民国时期,属曲江县重阳乡;20048月,属武江区重阳镇万侯行政村至今。世居村民为汉族,属客家民系,均使用客家方言。


村内有万侯小学教学点,万侯小学位于村南边500米处县X322线路边。1998年,在万侯村委会旁边建起一座教学楼。2014年,万侯小学撤销,并入距离侯屋古村约7千米的重阳中学,更名为重阳中学万侯教学点。万侯村委会位于侯屋古村,内设村民议事厅及图书阅览室,藏书2000余册。


侯屋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,主要种植稻米、花生、大豆、番薯、皇帝柑等。该村传统年节食品有白切鸡、扣肉、酿豆腐、蒸鱼、焗红肉、煲猪脚、油糍、米饼、米糕。因村边山岭矿藏丰富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此建立粤北一六矿山。


侯屋村内5棵超百年的古树,包括1400年、2360年的国家二级保护雅榕古树1250年、1230的国家三级保护古樟树。


侯屋村的祖训是:“处家者,守纲守纪,仕于朝者,为忠为良。居于内者,和亲和邻。旅于外者,爱国爱乡。致力仁义,兄弟不争。遵规守纪,孝友敬长。”


侯屋村传统民居为泥砖砖瓦房,建于清代。改革开放后,由于该村人口增长较快,村民分别搬至原老屋村周边的“粮站背”“打猎神”和“月亮湾”建楼立村,老屋村已无人居住。现有遗存古迹包括紫薇炮楼、侯氏宗祠、侯屋古村晒坪等。

万侯村委会新貌

(郑建媚 摄)

侯屋村前土地

(武江区委宣传部 供图)


侯屋村内的紫薇炮楼最早建于清道光初年(1821),咸丰六年(1857)建到二层。恰逢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,反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氛围高涨,在当地的农民起义军的带领下,误认为二层新建的紫薇楼是地主豪绅所建,被当地组织一把火烧毁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才移至村东边重建,由“国子监”太学生武秀才侯作祯主持修建,1899年正月竣工。该炮楼坐东北向西南(南偏西80°)。长12.6米,宽11.3米,面积142.38平方米。


紫薇楼为4层建筑,由青砖砌成,楼顶有一天台,天台四面均有枪眼。南、北、东侧墙上各有两个枪眼。东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个突出的枪台。紫薇楼正门由石灰岩石条砌成,内部分为一个大厅和两间房间,东侧靠墙处有木梯连通各个楼层。紫薇楼的西面和北面建有围墙,西侧围墙内侧写有“紫薇正照”四字,故村民也习惯称侯屋古村炮楼为“紫薇炮楼”。紫薇楼建成后,成为全村防匪防盗的一个根据地、全村各族头人议事的会议大厅,以及后来演变成教育全村子弟的书院,曾由侯文忠、欧阳良苗、吕万宝、侯龙济等主教。2012年列入武江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。2019年12月,韶关市武江区政府立不可移动文物简介牌于炮楼侧,并对其进行修缮保护,现已基本完成陈列布展。

紫薇炮楼近景

(骆伟杰 摄)




侯氏宗祠是三进三天井的木质结构,始建于咸丰十一年(1861),于2000年重修。坐东南向西北(北偏西15°)。单间,4进,宽6.5米,进深37.9米,面积246.35平方米。砖木结构,硬山顶,前后进之间以天井相隔,天井两侧有廊,廊设门通向左右两侧民居,正门前方左右两侧有马头墙,屋脊为龙船脊。正门顶上有一木匾,上阳刻“拔魁”二字。正门左右两侧挂有对联“万户更新日”,“侯门胜旧时”,两个门当正面刻有“吉”字。第一进有一屏中,顶部挂有两木匾,左侧为“翰林院”,右侧为“钦点户部堂”。第二进屏门顶部挂有一木匾,上阳刻“国魁”二字。第三进屏门顶上挂有一木匾,上阳刻“国魁”二字。第四进神龛左右两侧有一对联“数我祖积著有陈克江州获梁将定国安邦德泽千秋铭汉简”,“愿汝曹恩承上谷起宏图创伟业清源正本雄心万丈振中华”,横批“流芳德世”。

侯屋村晒坪建于清代,呈长方形,长9.20米,宽9.50米。四周有用卵石砌成的矮墙。西南角有用碎瓷片镶成的“光绪甲午年立”六字,中部有用碎瓷片镶成的“清嘉庆巳卯年五月吉旦”十字,东南角有用碎瓷片镶成的一个圆形,圆内有字,但无法辨认。

侯氏宗祠内部(饶桂香 摄)


侯屋村过年会举行“舞惊狮”拜祖堂,元宵也有“接新丁”仪式,邀请全村共进晚餐;三月三“安都诞”全村上村边盘顶山祠庙拜祭先祖“安都公”。传统技艺有已流传300多年的“舞惊狮”和“上台狮”,至今还保持舞狮活动,传承人有侯华章、侯龙群、侯龙光、侯安怀等。


舞狮是侯屋村老一辈传承下来经典的节日娱乐活动,得众乡亲们喜爱。正月初一也是拜年贺岁开始,村里一大早开始准备舞狮的各项分工,舞狮的、打锣的、打鼓的、打铙钹的各司其职。然后由长者带瑞狮到各户家门前贺拜。瑞狮动作协调、身姿矫健,在有节奏锣鼓声中舞动。锣鼓演奏时快时慢,“十点梅花”将瑞狮聪明、机敏、活泼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。


正月十五闹添丁活动。在侯屋村传统中,凡有新出生的男丁(时隔二、三年出生的男丁)都会在来年新年元宵日进行点丁(挂新丁)活动。当天早上由新丁户提供美食,集中摆放到祠堂里,村中有专人敲锣打鼓到每户告知新添丁户的消息,并接新丁到祠堂拜祭祖宗。添丁活动的整个场面隆重盛大,爆竹连天,热闹非凡。


八月十五舞火龙。中秋之夜,夜幕降临。村民团圆饭后,不约而同至村祠堂大门前有序进行舞火龙的各项工作。村中所有年轻人一一点燃香把,插成球状能举高过头,在月色中和锣鼓喧天声中排成长龙状舞动;在村祠堂大门前,舞摆即进入村中舞动着走过所有村户街巷,给村户带去好运。


山歌对唱是侯屋村年轻男女喜爱的一项活动,首先由男生吹响撩人的口哨,唤醒女生要唱歌的意愿,然后男生或女生以押韵本地方言对唱,开口四句七字,对唱回答也需要四句七字。採茶戏曲伴唱也是村民喜爱的娱乐活动项目,是粤北採茶戏曲支脉流派,由熟悉民间传统乐器的村民演奏,配之以绘声绘色的说唱,深受村民欢迎。

八月十五舞火龙

(饶桂香 摄)

侯屋村有一民间传说“日日埋侯德常”。清嘉庆年国子监太学生侯德常家境富裕,晚年在“青池岭”造了无数的疑冢,逝世前把所剩金银都装入棺材。侯德常病逝后,他的亲人雇了外地民工,每天入夜后都要把一副棺材神秘地抬上“青池岭”埋葬,一共埋了四十九天才完事,而且每座坟茔顶上都灌铸铁砂,160年来无人晓知真墓埋在何处。从此当地人对做工拖拖拉拉现象,称为“日日埋侯德常”(没完没了的意思)。


又有一传说“银须公宰家牛劝众护麦苗”。侯屋村有种冬麦的习俗,以补充来年春荒口粮。民国初年,每家冬至一过,就把耕牛放出,牛群因无人看管就任意跑去麦地乱吃麦苗,村民互相指责,这时老族长侯作桢(因其留着满口银须,故被称为“银须公”)连忙召集村户代表商议,并一致签订保护麦苗的措施,规定要看好牛,牛偷吃了别家麦苗的主家每次罚谷200斤,举报并抓到牛者,奖100斤谷。消息传开后,许多人不相信。这时“银须公”暗地里买回一条退耕老牛,精心饲养半月后,便故意放到自家麦地吃麦苗,当下被一个年轻人捉住牵回村里,其母认得是“银须公”的家牛,骂儿子莫管闲事。“银须公”听见后,大声说“天皇老子家的牛照罚!是我家的牛,宰掉!”奖几斤牛肉给这个年轻人,其余的让全村家长聚集“打牙祭”(会餐)。当夜全村家长在祠堂里痛饮一番,无不称赞老族长为众着想。从此,再也无人敢乱放牛了。冬麦得到了保护,来年也得到了好收成。

近年来,武江区全力推进武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,重阳镇更是围绕提升西河——重阳精品线路,突出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两个工作重点,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侯屋村借助打擂比武东风,乘势而上,通过道路硬化、农房外立面管控、广场、四小园、美丽庭院、停车场等建设,推动侯屋从“一时美”向“时时美”转变。


村道两旁,一幅幅绘制精美、构思巧妙的红色文化墙绘映入眼帘。侯屋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以村民房屋为载体,用绘画的形式画活了那段峥嵘岁月。生动地墙绘再现重阳红色革命岁月,通过军民鱼水情、舍生忘死送茶饭、保家卫国抗敌入侵等色彩浓烈、栩栩如生的墙绘画作,串联起红色革命发展波澜历程的重阳篇章,静谧中吟唱着这段不平凡的岁月。


(武江区史志办供稿)

散步休闲步道(饶桂香 摄)

来源:《韶关古村》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韶关史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